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主要从事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动力学过程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如:首次在地球极地中高层大气中发现了超强能量注入新现象-“太空台风”(《Nature》研究亮点,,入选中科院发布的《2022科学发展报告》中2021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20项成果之一);首次完整观测证实了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的理论基石-Dungey循环理论(《Science》当期亮点科学论文,,入选《基金委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六)》是“十二五”地学部25项入选成果之一)。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包括在Science、PNAS、NC等上发表的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50余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 “青年科学家奖”等。曾在山东大学组建了电离层-磁层耦合研究与学科交叉团队,并率队建设了山大威海地磁台和胶东半岛电离层监测网和中国-加拿大-挪威极区电离层联合观测网,研制了适用于微小卫星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探测载荷等。曾指导研究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国家金奖和山东省金奖、首届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银奖(金奖空缺)、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0年入选国家人才青年计划,2019年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计划评估优秀。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空间物理学士,2009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领域为空间物理, 担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磁层物理” 学术带头人,构建了磁重联区微观电磁场结构的解析解,揭示了磁层全球对流演化的新模式。代表成果入选《自然﹒通讯》官网封面论文,两次入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亮点研究。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报》、《地球物理学报》,《Discover Space》期刊编委。 担任中欧联合SMILE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总师,SMILE卫星热离子探测仪(LIA)首席专家,提出了磁层多尺度星座探测计划(AME)。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200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它项目8项。
研究领域:
空间天气学,磁层物理的理论研究和观测数据分析。主要从事磁暴和磁层亚暴期间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研究、O+离子上行与逃逸过程研究,以及空间等离子体波粒相互作用研究。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1年和2004年在河北师范大学获得物理学士和理论物理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取得空间物理博士学位。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法国国家科学与研究中心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访问。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欧SMILE卫星工程主任设计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主任设计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天气学磁层物理,专注空间爆发性能量释放过程及其对空间天气影响。已在国内外SCI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用4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端用户培育项目和课题3项,其它部委级课题6项。2015年获得欧洲空间局和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颁发的双星-Cluster突出贡献奖。担任JGR、GRL、Scientific Report、AG、JASTP、地球物理学报等主流国际期刊审稿人。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物理专业学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物理专业博士。长期从事地球辐射带、磁层物理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工作,先后负责我国十余个重大卫星系列的磁层粒子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工作。
作为某973项目专题负责人,负责研究建立我国首个中地球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动态辐射环境经验模型;主持完成1项某国家重大工程应用研究课题,首次实现空间环境观测数据准实时地应用于卫星的在轨管理;主持编写完成1项国家标准,填补国内磁层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在轨交叉定标方法标准空白;研究发现地球辐射带长寿命强相对论电子增强事件的物理机制,研究揭示罕见地球辐射带槽区填充事件的物理机制;获中央军委科技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GR, Space Weather和Science in China等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