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中国核学会辐射物理分会理事。长期从事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发表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与二等奖1项,为系列卫星总体、器件厂商、单机设备单位提供了优质的抗辐射支持,为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北斗导航卫星、高分卫星、科学卫星等重大航天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特聘研究岗位技术攻关类人才,现任空间天气效应中心主任;2006年获得山东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在中国科学院创新领域专家组、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工学会等多个科研组织任专家委员,《现代应用物理学》期刊编委。专业方向为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研究与应用、电路与电子系统设计,围绕“环境效应模型、测试评估技术、效应载荷研发及系统应用验证”开展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担任某制高点专项项目空间环境适应性保证负责人,承担某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院抗辐射先导专项项目、院重点部署等项目,为空间科学专项、载人航天空间站、月球与深空探测、北斗导航、高分等国家重大任务提供了效益显著的抗辐射服务。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编写国家级标准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有关招生信息详见:https://people.ucas.edu.cn/~mayingqi
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岗位,现任空间天气效应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委会委员,某重大工程空间天气影响评估系统副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辐射微束平台主任设计师,江苏省某人才攻关联合体空间中心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航天器空间天气效应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某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国家重点研发、中国科学院先导、科工局卡脖子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叶企孙重点课题等重大科研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20余个卫星型号任务提供了空间环境设计与保障服务,效益显著。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50余篇、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余项,编写《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专著1部。
有关招生信息详见:https://people.ucas.ac.cn/~0032881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中科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外聘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与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试验研究,承担引力波国家重点研发、技术基础科研、中科院重点培育等课题任务研究,负责完成了怀柔50MeV质子加速器、怀柔5MeV电子直线加速器等重大试验平台建设,为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科院、高校等单位的科研任务和型号产品开展了空间环境效应分析测试与防护设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2项。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聘教师、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加拿大萨省大学访问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极端环境材料和器件中心首席专家、扬州大学讲席教授和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用器件和电路的空间环境效应损伤机理仿真建模、高可靠集成电路设计以及试验评估方法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专项预研项目、173基金、重点实验室基金以及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核高基、国家863和加拿大国家工程科学基金等三十余项课题。在IEEE、MR、TNS、TEDM、Materials、NanoMaterials、Electronics等国内外空间环境效应领域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空间单粒子效应和充放电效应诱发卫星用电路故障的甄别模型和宽禁带器件多要素环境效应耦合作用模型被选为重点工作进行报道,并受邀在国际会议作大会主题报告。此外,担任TNS、MR、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 B、原子能科学技术等行业主流期刊的审稿人,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本科、物理电子学硕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博士。主要从事空间辐射效应致航天器故障机理、效应在轨探测和地面试验评估技术研究,承担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抗辐射先导专项”、“863计划”、“核高基”、“航天预研”、“技术基础科研”、“173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等多项重大任务与课题,研制了空间辐射效应监测仪、芯片激光故障注入仪等多台套载荷和地面试验装置。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有关招生信息详见 http://people.ucas.ac.cn/~zhu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