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入选“杰青”。主要研究方向:太阳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探测技术。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同行独立他引1000余次。提出的太阳非线性磁场边界积分模型被国际公认为日冕磁场重建的基本方法之一,2005年被美国学者在Springer出版的教科书《Physics of the Solar Corona》中单列一节介绍。
曾任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担任世界空间研究学会(WISER)太阳和日球工作组召集人及编辑委员会委员、国际日地物理委员会(SCOSTEP)科学专业代表(2008-)、国际无线电科联(URSI)射电天文分会中国代表(2004-)、URSI科学程序副协调员(2011-2014)、协调员(2014-)、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日食工作组委员(2006-2010),太阳活动委员会组委(2009-)等职。2012年当选IAU太阳与日球专业分会副主席,2015年当选IAU太阳与日球专业分会主席。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曾获中国天文学会2000年度“纪念成中杰奖”,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名),中科院2001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名),北京市2002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八名),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名),2019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名)。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本科、1997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后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2001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新罕布什尔大学物理系,2006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乔治梅森大学等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回国在空间中心担任研究员至今。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太阳风的起源与传播,在JGR、APJ、A&A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数被SCI收录。最近几年参与了大量科学普及工作,在全国各地科普报告超过100场, 2020年入选中国航天科普大使,2021年起担任空间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和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执行主任。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的策划工作,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媒体科普活动。
主要从事太阳磁场建模以及太阳爆发活动研究,国际上最早发展了太阳磁场和等离子体外推计算模型,ISSI/ISSI-BJ太阳磁流体静力学建模国际小组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太阳磁流体静力学外推领域的首篇综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