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联系我们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学术梯队 科学研究 合作交流 人才培养 资源中心 实验室建设
人才培养

学科简介

导师介绍

太阳活动

太阳行星际

磁层物理

电离层物理

空间天气学

中高层大气物理

行星空间物理

行星环境与演化

空间电磁场探测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

空间天气预报

临近空间探测与预报

空间天气效应

学生名单

在读学生

所有学生

招生指南

课程讲义

 

导师及其研究方向简介

研究方向:磁层物理

研究方向简介(招收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1. 太阳风加速机制
太阳风加速机制研究太阳等离子体如何被加速成超音速太阳风。自58年飞船证实存在超音速太阳风等离子体流于太空以来,一直是国家日地物理学家面临挑战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九十年代随着国际重大空间探测和研究计划(ISTP和STEP)的实施,太阳风加速问题可望在能量来源、加热和加速的物理机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2. 行星际扰动传播的数值研究
太阳释放的巨大能量和物质往往在行星际空间形成激波、磁云、等离子体团等不同形式的强烈扰动,它如何与各种非均匀背景结构相互作用,会引起什么样的地磁活动等地球空间环境的变化,这是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人类要建立和发展《空间天气学》,预测地球空间环境灾害性变化及其对人类航天、生产等活动的影响,所面临挑战的国际热门研究领域。数值模拟研究是实现这一科学目标的有利手段,它涉及大时空范围、长时间稳定的非线性(磁)流体力学三维问题的数值模拟,是需要有志之士去功克的难题之一。
3. 空间物理学动力学问题物理解新方法探索
对空间物理学动力学问题物理解的了解是揭示物理机制的必经途径,新方法的建立将推动相关问题的发展。动力学问题物理解新方法探索旨于建立基本能反映扰动传播事件动力学过程全貌的可操作的诊断步骤和寻求有助于建立预报扰动事件传播特性、拓扑结构及相应的地磁扰动的主要参量与信息等等,有望为数值模拟、分析与预报观测人员研究物理过程提供快捷的分析方法。
4. 空间灾害性事件预报模式及方法研究
它需要把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大气的扰动,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建立时序的因果链模式,它定量了解日地因果关系,建立和发展"空间天气学"新学科都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它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中美、中德和海峡两岸合作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研究方向招收在站博士后。

导师:王赤 院士

1990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当年郭沫若奖获得者。1992年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取得空间物理硕士学位。1993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博士。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空间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并于2000年晋升为研究科学家,是美国 NASA行星际探险计划VOYAGER宇宙飞船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的主要成员之一。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日球太阳风结构和行星际扰动(CME及激波)的传播和演变,太阳风和磁层的相互作用等的数值模拟和数据分析工作。

导师:冯学尚 研究员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现为中科院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物理学会理事、《科学通报》编辑。先后负责和主参加国家基金八项。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5”重大项目《日地空间灾害性扰动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级课题(重点)——“太阳剧烈扰动在有结构太阳风中的传播”负责人,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计算磁流体力学、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数值预报基础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导师:戴磊 研究员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磁层物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学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博士。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报》编委、《地球物理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天气学磁层物理,专注磁场重联,等离子体波粒相互作用,辐射带粒子加速问题。 提出并发展了电流片动力学阿尔芬波本征波模理论应用于磁场重联研究;提出了无碰撞磁场重联出流离子加速模型。磁场重联理论解析(2017)以及磁层粒子波粒漂移共振工作(2013),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 选为亮点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担任中欧联合SMILE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总师,SMILE卫星热离子探测仪(LIA)首席科学家。

导师:沈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批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分别于1999年和2004年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并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现任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理事、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计算磁流体力学、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日冕/行星际过程与建模研究。研究成果曾被美国地球物理快报(GRL)选为封面文章,同时被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选为亮点工作,并为国际SCI期刊Solar Physics撰写日冕物质抛射碰撞方面的综述性文章。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特聘骨干人才、2018年荣获空间中心银质奖章。

导师:段素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200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它项目8项。

研究领域:

空间天气学,磁层物理的理论研究和观测数据分析。主要从事磁暴和磁层亚暴期间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研究、O+离子上行与逃逸过程研究,以及空间等离子体波粒相互作用研究。

导师:赵新华 研究员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秘书。主要从事太阳爆发活动的传播及其地球物理效应、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研究。

2002年--2007年,中科院空间中心,空间物理学,硕博连读。

2007年--2009年,中科院空间中心,助理研究员。

2009年--2015年,中科院空间中心,副研究员。

2010年--2011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访问学者。

2015年--2016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5年--2016年,中科院空间中心,预备研究员。

2016年--至今,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

导师:刘颍 研究员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基和深空探测研究组”负责人,国科大岗位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空间科学实验室博士后学者、研究科学家,2012年通过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全职回国。研究领域涉及太阳物理、空间物理、空间天气,在太阳风暴的传播及演化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超级太阳风暴形成机制、三角测量法、太阳风暴行星际传播规律、太阳风暴结构动力学等学术创新,并为空间天气探测和预报发展了新的概念和策略。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引用2800次,H指数33。第一作者论文中,引用在100次以上的有4篇,引用在50次以上的有12篇。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NASA、AGU等选为亮点研究突出介绍。近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导师:李晖 研究员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预备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和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入选了第一届中美空间科学青年领军人物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行星际扰动的传播演化及其对地球空间环境影响、地球空间暴的动力学过程、太阳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太阳系边际探测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级/院级科研项目11项,结题7项;参与国家973项目2项、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背景型号项目1项。截至目前,共计发表及接收文章33篇(SCI论文28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目前还担任JGR、AG、中国科学等学科一流SCI杂志的审稿人。

导师:张永存 副研究员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1年和2004年在河北师范大学获得物理学士和理论物理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取得空间物理博士学位。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法国国家科学与研究中心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访问。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欧SMILE卫星工程主任设计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主任设计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天气学磁层物理,专注空间爆发性能量释放过程及其对空间天气影响。已在国内外SCI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用4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端用户培育项目和课题3项,其它部委级课题6项。2015年获得欧洲空间局和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颁发的双星-Cluster突出贡献奖。担任JGR、GRL、Scientific Report、AG、JASTP、地球物理学报等主流国际期刊审稿人。

导师:杨晓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物理专业学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物理专业博士。长期从事地球辐射带、磁层物理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工作,先后负责我国十余个重大卫星系列的磁层粒子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工作。

作为某973项目专题负责人,负责研究建立我国首个中地球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动态辐射环境经验模型;主持完成1项某国家重大工程应用研究课题,首次实现空间环境观测数据准实时地应用于卫星的在轨管理;主持编写完成1项国家军用标准,填补国内磁层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在轨交叉定标方法标准空白;研究发现地球辐射带长寿命强相对论电子增强事件的物理机制,研究揭示罕见地球辐射带槽区填充事件的物理机制;获中央军委科技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GR, Space Weather和Science in China等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网页版权所有: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1203号-12 京ICP备05061203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