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
讲座题目:多点卫星探测计划及数据分析方法
讲座嘉宾:符慧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讲座主持人:冯永勇(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时间:10月21日上午10点
讲座摘要
1957年人类开启了太空时代,随后发现了地球磁层,并发现它是一个天然的等离子体实验室。在整个20世纪下半叶,人类对地球磁层进行了多次探测,但基本上都是单点卫星探测,是盲目的和无序的。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发现单点卫星探测无法区分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化、因此无法揭示空间中的关键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在此背景下,多点卫星探测计划应运而生:首先开启多点探测的是Cluster卫星计划,随后跟进的有THEMIS, SWARM, RBSP, MMS等卫星计划。这些多点卫星计划构成了21世纪前二十年磁层探测的主线。然而,随着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现有的多点卫星(以2-5点为主)无法揭示磁层中的跨尺度物理过程(如磁重联、湍流)。如果想揭示这些过程,必须借助于更多卫星的同时探测。在此背景下,下一代多点卫星探测计划(如AME, Plasma Observatory)已被提上日程。本报告将回顾人类历史上已经开展的多点卫星计划,展望下一代多点卫星计划,并介绍本课题组(SPART)针对上一代多点卫星计划和下一代多点卫星计划所开发的五个研究方法:FOTE, FOTE-V, SOTE, DRAFT, Spiral CT Scan,期待和感兴趣的同行共同学习交流。
嘉宾介绍
符慧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0年毕业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空间物理(理)、月球与行星物理(理)、理论物理(理)、空间应用技术(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引用次数大于100次的有8篇,入选爱思唯尔2020、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研究成果7次被评为欧洲空间局、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国际空间卫星计划的“亮点成果”,并因此获得欧洲空间局颁发的“Cluster卫星计划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