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5日~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九・五”重大基金项目“日地空间灾害性扰动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四次全国空间天气学会议在四川成都市成功举行。
国家科技部基础司邵立勤副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科主任于晟博士,国际日地物理委员会执行秘书Joe H. Allen博士,国际第23太阳周研究委员会主席S. T. Wu教授,美国Catholic大学Y. C. Whang教授,中国科学院方成院士、王水院士、滕吉文院士,以及宋笑亭博士、高增勇高级工程师、张贵银高级工程师等领导和知名科技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和专题报告。方成院士、肖佐教授和宋笑亭博士分别代表天文学会、空间科学学会和应用部门代表致词,王水院士、滕吉文院士和颜毅华博士还分别作为与会的日地物理、地球科学和青年人代表发言,一致表达了对我国空间天气学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极地研究所、信息产业部22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1部、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奥地利科学院等以及部分用户(总参气象局、总参通信部、第二炮兵、解放军理工大学、《军事气象》杂志社)等20余个单位的代表120余人。令人欣喜的是,与会代表中45岁以下的年轻人超过了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是空间天气学的明日之星,使会议充满了生机。会议交流论文近100篇。
空间天气学是一门把日地系统中空间天气的研究与地面、空间技术系统的应用紧密结合的、具有国际性的、迅速发展的交叉新学科。短短几年时间,它已成为国际科技活动热点之一,引起各国政府、科技界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行为之一。国际日地物理委员会执行秘书J.H.Allen博士就\"空间天气与卫星异常\"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应用部门的普遍关注。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空间灾害性天气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会领导就国家“十・五”规划中涉及到空间天气学发展的政策和精神以及国家空间天气发展战略建议等作了专门报告,大家深受鼓舞。会议认为,自第一次全国空间天气学会议以来,中国的空间天气学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D�D建立了一批地基观测设备、空间探测开始起步、各方面研究开始注意应用综合性的学科交叉的资料、年轻人队伍开始成长起来。
会议主要就下面几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重要建议,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和高度兴趣。
1.空间天气学研究的近期重要进展、2000年7月和2001年4月等空间灾害性天气对航天、通信等影响的综合研究;
2. 国家“九・五”重大基金项目《日地空间灾害性扰动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中期研究进展;
3. 加快实现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子午工程》国际化的建议;
4. 如何继续完善和推进我国《国家空间天气战略计划(建议)》;
5. 如何推进空间天气研究与用户需求的结合。
与会代表一致建议:进一步加强空间天气研究和应用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认真调研用户部门的需求,共同开展交叉性课题研究;重视队伍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空间天气学研究,拓宽科研视野和领域;大力加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和科学普及;同时强调今后的空间天气学研究要树立全局的观念,加强因果链的研究;加强理论与观测的结合;加强多种资料的综合应用;加强应用方面的研究。
与会代表经过讨论,建议成立临时、过渡性的“空间天气协调组”,挂靠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努力,更有效地推动空间天气学的发展;会议建议第五次全国空间天气学会议争取由用户部门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
基于当前空间天气学迅速发展的态势和日益增加的对空间天气的需求,会议大力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如国家科技部、航天部等,应把空间天气研究作为我国的一种国家行为,制订统一的战略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围绕国家发展目标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