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办,我实验室和子午工程项目办公室承办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重大科技合作计划(ISWMCP)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0日至12日在京举行。来自国际日球物理年(IHY)组织总部、国际日地物理委员会(SCOSTEP)、中国、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加拿大和蒙古国的代表向会议提交了报告。研讨会聚焦于空间天气监测这一科学和应用需求都日益巨大的前沿主题。空间天气指源于太阳的空间环境的变化,它影响我们人类的航天设施和地基的技术系统。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一项已由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除南极中山站外,子午工程的其它台站均位于中国大陆境内,以东经120o子午链为主,链网结合。迫切需要将子午工程延伸扩展至全球完整的子午圈。因此,联结东经120o和西经60o子午线上的监测链而建立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将对增强全球监测空间环境的能力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这是第一次全力聚焦于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的国际会议。
经过与会代表三天时间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讨论,所有与会者都表达了要参加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会议取得如下重要共识:
1、所有参会者都深刻认识到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对于全球空间环境监测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愿意加入到这项由中国科学家率先创意并牵头的计划实施中。
2、将实施的多边行动包括:a) 延展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以涵盖现有全部位于东经120o和西经60o的子午链,使得空间环境的子午线观测能取得事半功倍、最大的科学产出;b) 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及本地区其他国家或地区现有的地磁子午链之间建立最紧密的合作。与此同时,与会代表建议通过科学论证和规划,在西伯利亚、东南亚等区域新建若干台站,以弥补全球子午链的部分缺口;c)会议支持各个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观测台站间实施密切的协作;d)沿着全球东经120o和西经60o子午圈,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网(EISCAT)的框架内建立非相干散射雷达链。
3、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成后将实现:a)协调全球空间天气联测及共同研究;b)向全世界科学界提供可使用的观测数据;c)支持基于空间天气科学攻关和观测所需的密切协作;d)推动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公众教育和科学普及。
国际日球物理年(IHY)组织总负责人、空间物理学家Nat Gopalswamy博士,子午工程总工程师、空间中心副主任、实验室主任王赤博士接受CCTV记者专访,介绍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