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星座探测计划研讨会”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09-08-20 作者:
分享到:

时间:2009年8月14-18日

地点:银川海悦建国饭店三楼会议室

出席人员:

国防科工局――于国斌处长;

空间中心――王赤,刘振兴,徐寄遥,张铁龙(奥地利科学院),范全林,陈涛,周谊,傅颖,袁 韦华;

武汉大学――马淑英,徐良,蔡红涛;

北京大学――肖佐,傅绥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晋滨;

航天5院――王力,史旺林;

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张晓敏;

极地中心――张北辰;

中国科学杂志社――于世美编辑。

记录――袁 韦华

8月16日,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星座探测计划(MIT)第三次研讨会在银川举行。MIT项目由空间中心牵头,参与单位有武汉大学、航科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国防科工局系统一处于国斌处长,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院士、奥地利科学院张铁龙博士、北京大学肖佐教授和傅绥燕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晋滨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张北辰研究员等应邀出席。中国科学E辑于世美编辑应邀出席会议。

王赤副主任首先汇报项目进展,介绍了项目背景、工作过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在剩下的4个月的研究时间内,各位项目参加人员需要积极配合,按时完成项目下一阶段的各项任务,在年底项目结题时,提交各项研究报告,实现项目的最终研究目标,顺利结题。

于国斌处长接着发表讲话,肯定了MIT项目组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从三个层面指出了今后项目组的努力方向:(1)项目总体应该把各方力量紧密耦合起来,做好MIT这一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2)每个参与人员同心合力,凝练有竞争力的科学目标;(3)各个参与单位应该争取各方支持,尤其是争取管理层面的支持。

徐寄遥研究员结合前一阶段的研究结论比较系统地报告了MIT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从项目的意义、设计原则、主要科学目标、卫星初步探测方案等方面阐明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在这一报告的基础上,各位参会人员积极发言,对卫星周期、载荷的数据采样率等一些比较详细的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卫星的配置和轨道的初步设计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在卫星星座配置的两个方面达成一致:(1)三、四颗极轨卫星,倾角为75~90度,圆轨道或椭圆轨道,轨道准共面,轨道周期准共振;(2)要求不同高度的卫星在极区上空重叠的次数越多越好,重叠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在15o的锥形范围内)。

最后,王赤副主任明确了项目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 9月10日之前,张铁龙补充有关对太阳系行星演化研究的重要的作用;空间中心和武汉大学形成对卫星轨道和有效载荷的要求的书面报告;

2. 命名:MIT-副标题名称。命名评审小组由王赤副主任、徐寄遥研究员和徐良教授三人组成,对上报的名称进行筛选,对入选的三个命名人进行奖励。

3. 9-10月份航天5院完成卫星方案和对五大系统的要求分析。

4. 10-11月份完成仿真演示和综合论证;

5. 12月召开全国范围的评审会,完成最后修改稿,准备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