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4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验收会议。实验室验收专家组由9位专家组成,组长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吕达仁院士。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刘燕美主任,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张丽萍副局长,侯宏飞副处长,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刘波副主任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验收专家组认真审阅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任务书和建设验收申请报告,听取了实验室主任的建设报告,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并与实验室科研人员和依托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经讨论,一致认为,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06年7月批准建设以来, 定位于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空间灾害性天气及其对人类影响这一国际科技前沿和重大国家需求,凝练了“空间天气基本过程及其规律”、“空间灾害性天气因果链模式和预报方法”和“空间天气探测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3个研究方向,制定了实验室中长期研究规划和近期研究重点。实验室定位准确,重点突出,发展思路清晰。
实验室在建设期间,主持和推动了“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的立项和建设,顺利完成了“双星计划”的运行和科学研究,承担了基金委、973、86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其中包括主持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在Nature、JGR、GRL等杂志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取得了“磁场亚暴锋面触发理论”、“哨声波触发磁场重联”、“终止激波特性研究”、“日冕-行星际-地球磁层模式”等多项标志性成果。
实验室在建设期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的支持;新组建了三个创新课题团组,吸引了一批年轻科技人才。实验室已建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学术队伍,形成了团队协作的良好研究氛围。
实验室在建设期间,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投入建设资金一千二百万元,完成了空间天气物理预报模式研发和演示系统、全天空流星测风雷达的建设和紫外辐射定标实验室的方案设计和设备采购;新建了三千二百平方米的办公和实验用房,完善了配套设施。该实验室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
实验室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给予了大力支持;实验室运行与开放情况良好。
验收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已完成建设计划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
室主任王赤研究员作报告。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刘燕美主任。
中国科学院张丽萍副局长。
专家提问:大气物理所吕达仁院士。
专家参观实验室。
实验室设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