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研究基金,“中高层大气与电离层逐日变化的源和产生机制研究”的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于晟主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赤研究员参加了研讨会。该项目组的海外成员有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的王文斌、刘汉立、吴谦三位研究员。国内成员包括科技处相关管理人员、徐寄遥研究员负责的中高层大气组的全体职工和学生等。
研讨会主要汇报并总结了该项目两年来的重大进展。其中,刘汉立研究员作了题为“Large scale ionospheric changes due to lower atmosphere perturbations”的学术报告;王文斌研究员作了题为“The effect of 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s (SAPS) on global thermosphere and ionosphere”的学术报告;吴谦研究员作了题为“TIDI observations of MLT semidiurnal tide”的学术报告。徐寄遥研究员对该项目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讨论了项目的后续研究计划。该项目在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和职工方面取得的成绩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总结报告之后,参会人员分组进行了具体课题的讨论,海外成员对中高层大气组成员与学生进行了学术指导。
研讨会针对下一步要进行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确定进一步申请资助的具体工作安排。王赤主任等领导对后续研究计划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是为了充分发挥海外及港澳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吸引海外及港澳优秀人才为国家(内地)服务。合作研究基金采取2+4的资助模式,即对于获得该项基金资助的项目,先给予资助,2年期结束时进行评估。对其中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确实与合作者开展实质性合作并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项目,经申请、答辩、评审等程序,按照不超过先期资助总数的25%的比例给予4年的延续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