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3日,2011年度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水院士主持,魏奉思院士、姚振兴院士、李崇银院士、刘振兴院士、万卫星院士等十一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地球三处的于晟主任、资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张鸿翔处长参加了会议。实验室副研以上的学术骨干也列席了会议。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验室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的第一年。实验室主任王赤研究员做了“扎实推进,跨越发展,提升空间天气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报告,汇报了实验室2011年的科研工作。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方面,实验室完成了子午工程研究与预报系统、数据与通信系统两大系统的建设、测试和预验收,为子午工程的竣工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Cluster和双星计划的科学数据,继续产出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多项有关磁尾动力学和磁层亚暴的成果荣登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论文流行榜。在空间科学先导性专项中,实验室正积极推动夸父计划的工程立项和实施磁层-电离层-热层(MIT)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的背景型号预先研究。2011年新争取的项目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2011年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太阳风扰动传播研究、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磁层物理、低纬电离层特征,以及中高层大气物理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共发表学术论文68篇,其中SCI论文48篇。在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方面,实验室成功争取到科技部和财政部在高性能计算、大气光学观测以及电磁场标定设备等三个方向的支持。在国际合作方面,实验室正牵头推动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筹建了国际子午圈科学委员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两名学生荣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最后,王赤结合中科院”三位一体”的战略构想,从“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三个方面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要点。实验室副主任冯学尚研究员总结了2011年实验室开放课题执行情况和2012年度的申请情况。委员们认真评议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对实验室在2011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实验室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宝贵的建议,建议实验室要将亮点的工作系统集成为重大成果,瞄准国家需求,加快基础研究的转型,注重空间天气地基和天基探测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原理的研究,创造空间天气的品牌。会议评审通过了15项实验室开放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