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西安COSTEP会议前后,多名来自美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同行先后访问了中高层大气组,进行学术交流,共同讨论了在研课题的研究内容,活跃了学术研究氛围,推动了中高层大气组的研究进程,同时也为完成目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课题的科学任务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来访人员包括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课题的负责人Wenbin Wang博士(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参与人Qian Wu博士(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参与人Jia Yue博士(美国Hampton University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加拿大同行W. Ward教授(加拿大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美国同行Shunrong Zhang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HAYSTACK实验室)和天气室开放课题研究人员刘晓副教授(河南师范大学)。
按照预定的计划,来访人员在前往西安参加会议之前的几天时间,齐聚在中高层大气组负责人徐寄遥研究员的办公室,简单的寒暄过后,各位研究人员就开始围绕目前的研究现状展开讨论,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研究能力,从模式研究、数据分析、观测设备改进升级与布置等不同的出发点来丰富研究内容,寻找突破口。
W. Ward教授和Wenbin Wang博士先后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W. Ward教授作了题目为(1)Tides and their Variability in the Middle Atmosphere和(2)Wind Imaging with a Field Widened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的两个学术报告(图1),分别就大气周日和半日潮汐波动特征和用于大气探测的光学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设计及观测结果给出介绍;Wenbin Wang博士作了题目为The Effect of Solar Wind Corotation Interaction Regions on the Thermosphere and Ionosphere的学术报告(图2),介绍了CIR(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s共转作用区)导致的热层-电离层中性温度、中性风场、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扰动随时间和纬度变化特征。
10月27日,Shunrong Zhang博士作了题目为Solar EUV generated thermospheric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memory的学术报告(图3),基于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的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介绍了太阳EUV对热层250公里−逃逸层大气中性温度变化的影响
由于时间的限制,各位参与讨论的研究人员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图4是Zhang博士、Wang博士、刘晓副教授和徐寄遥研究员正在探讨当前的一个研究议题。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术交流,中高层大气组的研究人员,开阔了研究思路,尤其是在读的研究生,在来访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学习与研究,在一个宽松活跃的创新研究氛围中,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一件事,将为取得下一步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相聚在一起时间匆匆过去,来访专家辛苦忙碌的身影也将随着时间从中高层大气组的研究人员的记忆中淡淡消失,但大家相信,共同交流与探讨获得的成果将是自己研究历程中的足印,一步一个。这一段时间是忙,这一段时间亦乐。
图1. 10月21日邀请人在W. Ward教授学术报告前介绍报告人情况
图2. 10月22日Wenbin Wang博士在做学术报告
图3. Shunrong Zhang博士的学术报告现场
图4. 研究人员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