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013年度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4-02-20 作者:
分享到:

2014年2月19日,2013年度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水院士主持,魏奉思院士、涂传诒院士、姚振兴院士、李崇银院士、万卫星院士等十一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处傅小锋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地球与空间物理处的于晟主任、中科院前沿教育局刘桂菊副局长、和地球科学处张鸿翔处长参加了会议。实验室学术骨干列席了会议。

实验室依托单位空间中心吴季主任首先致欢迎辞,他感谢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对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感谢各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实验室的厚爱。实验室主任王赤研究员做了“马不停蹄,创新跨越“的工作报告,汇报了实验室2013年的工作总结和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他指出,实验室牵头负责子午工程的正式运行第一年的工作,具体负责了子午工程科学运行中心、数据中心、以及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中海南站和延庆站的运行与维护,为子午工程持续产生第一手的监测数据做出了重要贡献。由实验室牵头的基金委重大项目《空间天气能量传输过程研究》2013年4月通过结题验收,综合评价为特优。实验室牵头的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进展顺利,2013年9月通过中期评估,评估成绩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13个项目中名列前茅。2013年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太阳风扰动传播和建模、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磁层动力学过程、低纬电离层特征,以及中高层大气物理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共发表学术论文76篇,其中SCI论文60篇,其中一篇文章揭示了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超弹性碰撞的能量转换过程,成为《美国地球物理快报GRL》的封面亮点文章。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地球空间暴能量存储与释放、KH不稳定性三维全球数值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引起空间物理界同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连续两个月登上JGR论文流行榜(MostAccessed)第一名。在国际合作方面,实验室正牵头推动在巴西建立中巴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获得了中科院“走出去”战略计划的支持,并纳入了未来中巴航天合作十年规划。中俄空间天气联合中心的俄罗斯日第物理研究所Zherebtsov教授(院士)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2013年,1名科研人员获得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2名博士生荣获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最后,王赤从“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三个方面部署了实验室2014年的工作计划要点。实验室副主任冯学尚研究员总结了2013年实验室开放课题执行情况和2014年度的申请情况。

委员们认真评议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对实验室在2013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实验室在2013年实验室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新任务争取、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对未来实验室的工作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建议实验室加强战略研究,制定跨越发展的路线图;进一步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持续推动重大科技任务,在推动天基探测的同时,特别加强地基探测;加强与太阳、极地科学的交叉研究;成为带动学科发展的纽带;筹划建立空间领域实验室联盟;着手启动迎接201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准备工作。傅小锋处长在发言中,介绍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和评估的最新动态,他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引领学科的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要突出特色,实现从“基地”向“高地”的转变,加强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强调技术革命对科学突破的重要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要牵头组织相关力量,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突破。要注意营造有利于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同时要加强科学知识的传播。刘桂菊副局长也对实验室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希望实验室突出特色,保持优势,制定近期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对国家的贡献,引领学科的发展。她还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情况,特别强调科研成果质量大于数量,要总结好实验室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实验室的日程管理,营造实验室积极向上的的文化氛围。会议还评审通过了17项实验室开放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