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万卫星院士主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魏奉思院士、穆穆院士和周成虎院士,顾问委员会主任王水院士、陈�J院士,以及朱日祥院士、吴国雄院士、姚振兴院士、涂传诒院士、杨元喜院士、汪�Z�L院士等十余位委员参会。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吴季主任、中科院前沿局王颖副局长、候宏飞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于晟处长作为特邀嘉宾参会。实验室学术骨干列席了会议。
实验室依托单位空间中心吴季主任和实验室主管单位中科院前沿局王颖副局长首先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实验室主任王赤研究员介绍了实验室2015年度的工作进展和实验室“十三五”发展规划。实验室2015年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创新科研成果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2015年实验室和英国UCL的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联合牵头论证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在十三个任务建议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中欧联合空间科学任务的卫星计划。磁层-电离层-热层(MIT)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的背景型号项目获得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重点支持。子午工程运行稳定,状态良好,已累计获取数据文件781万个,总计2.66TB,为持续获得自主的我国上空空间环境的探测数据做出重要贡献。中巴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建设进入关键年,基本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实验室2015年新争取科研经费3700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54篇,其中1篇Nature子刊,23篇JGR,14篇ApJ,在空间物理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JGR/GRL论文数再次超过20篇。太阳风中的阿尔芬波激发热层重力波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行星际激波-磁层-电离层-地面磁场响应链研究成为AGU研究亮点;亚暴注入MeV高能电子的观测研究成为GRL的特色文章;利用自主模型开展的中国区域地磁感应电流(GIC)研究成为美国《Space Weather》特色文章。实验室2015年度获得发明专利4项。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以王赤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的“空间天气研究与建模团队”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人获得“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5年1度的评估,评估成绩良好。最后,王赤介绍了实验室“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
与会委员认真评议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对实验室在2015年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对实验室的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科学突破点,密切结合国家的需求,不断增强实验室在国家重大任务中的显示度;二是在学科交叉上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与固体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太阳物理的交流合作;三是加快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关注骨干队伍的稳定,成为我国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的排头兵和国际著名的空间天气科学中心。
学术委员会还审议了实验室自主课题的安排,评选出16项实验室开放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