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是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组织的系列高端学术论坛。其活动宗旨是:坚持“学术自由、民主平等、开放包容”的原则,旨在拓宽青促会会员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和增长知识才干、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大力促进会员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为切实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积淀人才基础。
2017年12月21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联合举办了“中科院青年科学家论坛暨青促会学术交流会”。本次学术论坛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特邀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研究员、北京大学周煦之研究员、旷视科技研发总监张弛博士做学术报告。针对报告的内容,特邀专家和40多名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激烈的讨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青魏勇研究员,做了题为《行星空间环境演化与宜居性》的报告。报告以宇宙历史的演化、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生命的演化为切入点,讲述了行星的宜居性、水的消失、大气的演化逃逸等国际热点问题,并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成果与规划,最后指出了横向拓展(从地球到行星――比较行星空间物理)和走向深时(从现在到过去和未来――行星空间环境演化)两条空间物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周煦之研究员做了题为《Charged particle behavior in association with ULF waves: theory and observations》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磁层内ULF波及驻波理论基础知识,比较分析了ULF波理论预测与观测结果之间的异同,解释了电场与磁场之间的相位关系,对比了不同能级的离子加速效应,针对探测结果详细分析了其物理过程,给出了仿真结果及推论,通过地面地磁台站的观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物理过程,强调了ULF波在磁层粒子动力学中所扮演得重要角色,最后指出“Never leaves a spacecraft with no magnetometer onboard!”。
旷视科技研发总监张弛博士做了题为《Person Re-Identification》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的重要应用――行人识别,通过介绍其原理的发展历程、特征提取方法的改进历程、基于相空间距离判别算法的本质,以及由单视野发展为多视野联合探测的应用成果,现场展示行人监控录像的识别成果,将当前火爆热门的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形象地展示出来。该报告激发了参会人员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应用到自身专业方向的联想,与张弛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学术活动讨论激烈,由于时间的关系,青促会会员张艺腾副研究员的“高精度航空矢量磁场探测”报告将在下次活动汇报。本次活动也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青年创新促进会举办的2017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