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二届第2次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万卫星院士主持,王水院士、涂传诒院士、李崇银院士等十余位委员参会。中科院前沿局地球科学处段晓男处长、重点实验室处朱有光研究员也应邀参会。实验室学术骨干列席了会议。
实验室主任王赤研究员介绍了实验室2016年度的工作进展和实验室2017工作计划要点。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天气室和英国UCL的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联合牵头论证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2016年11月份正式工程立项。磁层-电离层-热层(MIT)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完成了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的评审,开展立项综合论证。子午工程运行稳定,状态良好,已累计获取数据文件189万个,总计3.25TB, 为持续获得自主的我国上空空间环境的探测数据做出重要贡献,子午工程运行获得中科院国家大科学装置年度综合运行一等奖。实验室积极牵头推动子午工程二期的工程立项工作,子午工程二期在国家发改委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遴选中名列前茅。实验室牵头的“基于双星计划和子午工程的地球空间数值预报模式”973项目在科技部组织的结题验收中评为优秀。实验室2016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60篇,其中包括4篇Nature子刊,16篇JGR,13篇ApJ。在时序矢量磁驱动的新浮磁通量触发太阳爆发事件、太阳风阿尔芬波激发热层重力波、磁场非对称重联特性研究、开放磁通、动力学阿尔芬本征波模、以及低纬度地区电网地磁诱导电流预测建模和风险评估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文章发表在Nature子刊上,成为JGR,Space Weather的亮点特色文章。实验室2016年度还获得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2本。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刘颍研究员获得2016年“中国青年科技奖”。最后,王赤介绍了2017年工作计划要点。
委员们认真评议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对实验室在2015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天基、地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成果突出,在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领域起到了龙头作用。委员们对实验室的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一是充分重视人才的稳定和培养,为年轻人才的成长提供舞台,同时要加强国际领军人才的引进和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二是要持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扩大监测的领域和要素,加紧推动国际子午圈计划;三是在学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项目的基础上加强原创性成果的产出,争取重点研发计划的设立和项目争取。
学术委员会还审议了实验室自主课题的安排,评选出了18项实验室开放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