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2017年度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成虎院士主持,王水院士、魏奉思院士、涂传诒院士、汪景�L院士、李崇银院士等十一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于晟主任、中科院前沿教育局重点实验室处朱有光研究员参加了会议。空间中心科技处、实验室学术骨干列席了会议。
实验室主任王赤研究员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2017年度的工作进展和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实验室和英国UCL的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牵头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按计划进行,实验室负责的科学应用系统和有效载荷总体完成方案阶段工作。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进入综合论证阶段。子午工程运行稳定,状态良好,2016-2017年汇集数据文件201.1万个,800GB,2012年至今总计汇集数据4.11TB,为持续获得自主的我国上空空间环境的探测数据做出重要贡献。实验室积极牵头推动子午工程二期的工程立项工作,子午工程二期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的中咨评审。2017年实验室共发表学术论文64篇,其中SCI论文52篇,17篇JGR,19篇ApJ,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在赤道等离子体泡的形态特征、演化过程及其与台风之间的关系、磁场重联霍尔效应的动力学阿尔芬波解释、太阳风中电流片的传播、以及日冕物质抛射(CME)在行星际空间中的传播及相互作用特征与II型射电暴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JGR的封面文章、研究亮点和特色文章发表,以及被欧洲太阳射电学者团体(CESRA)选为“Science Nugget”做亮点介绍。最后,王赤介绍了实验室2018年的工作要点。
委员们认真评议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对实验室在2017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实验室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基础扎实、团队优秀,承担的重大科技任务取得了重要进展,科研成果亮点突出,特别是JGR上的高水平论文。同时也对实验室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着力做好已经立项的卫星计划项目,瞄准国际标杆;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做出有世界水平的成果,争取在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方面有所突破,产生重大影响;基础研究、观测实验和工程实施要注意协同发展;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对航天工程等直接服务;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在重大任务中培养人才,同时也要避免工程项目影响人才;加强实验室成果的集成,梳理重大成果。会议还评审通过了22项开放课题和实验室2018年度自主课题的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