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应实验室邀请,北京大学田晖教授在九章大厦天王星报告厅作了题为《太阳针状物的产生与加热》的学术报告。这也是空间中心第三十五期学术沙龙暨建国、建院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针状物是太阳色球中普遍存在的小尺度喷流结构,因其对日冕加热可能的贡献而受到广泛关注。关于针状物的产生机制,目前有多种看法,但迄今为止均无确切的观测证据。田晖及其工作团队利用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径的古迪太阳望远镜(GST),获取了迄今最高分辨率的太阳光球和色球图像以及光球磁场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团队发现很多针状物是由新浮磁流与网络磁场之间的磁重联所产生的,这与当前最流行的两种针状物产生机制(磁流体激波、中性与电离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截然不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卫星(SDO)的同时观测清楚地显示了针状物被加热到百万度的过程。过去,大家通常仅仅在日冕观测中寻找加热的蛛丝马迹,相关理论研究也基本全是探讨日冕中的物理过程。而田晖团队的结果表明,日冕加热与低层大气磁活动密切相关。要揭开日冕加热的神秘面纱,必须要关注能量和物质从低层大气往外传输的过程,亦即需要着眼于太阳各层大气之间的耦合。
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到场的职工和学生们和田晖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交流。
田晖,2001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太阳系研究所、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学习或工作。曾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CoMP日冕仪团队及美国航天局IRIS卫星团队主要成员之一。2015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现任博雅特聘教授,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太阳物理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太阳过渡区、黑子动力学、日冕加热、耀斑重联与加热等。在Science和ApJ、A&A、Sol. Phy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合作者论文数十篇,论文总引用3000余次。2014年起4次获美国宇航局集体成就奖或戈达德杰出科学成就团体奖,2016年至今任德国马普伙伴小组组长,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