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天气室邀请北京大学田晖研究员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9-02-26 作者:
分享到:

2019年2月26日,应空间天气室邀请,北京大学田晖研究员在九章大厦708报告厅作了题为《The upper atmosphere above sunspots》的学术报告。

尽管自1609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并对太阳黑子进行科学观测以来,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地基和天基天文望远镜对太阳做了很多观测研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太阳黑子区域的高层大气特别是色球层和过渡区的研究还是非常少。田晖研究员近年来利用古迪太阳望远镜(GST)、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界面层成像光谱仪卫星(IRIS)等国内外的先进观测设备,对黑子区域的高层大气动力学现象和精细结构(如黑子中的激波、亮桥喷流、半影亮点、超声速下行物质流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到目前主流的太阳黑子数值模型里,还不包括色球层和过渡区,因此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未来还可以通过对黑子上方的高过渡区(10万度―80万度区域)的窄带成像观测和高分辨率光谱观测,来探究从太阳低层大气到日冕的物质与能量传输过程,从而为最终解决日冕加热问题提供观测上的支撑。

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到场的职工和学生们和田晖研究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交流。

 

田晖

2005年从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毕业,2010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联合培养),2010年至2012年任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ASP博士后、CoMP日冕仪团队主要成员之一,2012年至2015年任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者(Astrophysicist)、NASA的IRIS卫星团队主要成员之一,2015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太阳活动的光谱学研究,涉及太阳过渡区、黑子动力学、耀斑加热、磁重联和磁流体波的观测等课题。在Science、ApJ、A&A等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三十余篇,合作者论文数十篇,总引用2600余次。2014年起4次获NASA集体成就奖或戈达德杰出科学成就团体奖,2016年起任德国马普伙伴小组组长,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起任英国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