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2018年度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中科院空间中心中关村园区召开。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万卫星院士主持,副主任穆穆院士、艾国祥院士、王水院士、涂传诒院士、姚振兴院士、杨元喜院士、李崇银院士、魏奉思院士、窦贤康院士等十四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科院前沿教育局重点实验室处侯宏飞处长参加了会议。空间中心科技处、实验室学术骨干列席了会议。
实验室主任王赤研究员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2018年度的工作进展和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实验室和英国UCL的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牵头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10月完成中欧联合评审―任务系统需求评审。实验室积极牵头推动子午工程二期的工程立项工作,2018年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可研批复即将完成。依托子午工程,实验室正积极牵头推动“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实验室研制的“张衡一号”磁场计获得高精度空间磁场探测数据。实验室2018年发表学术论文74篇,其中SCI文章56篇。在近地太阳风参数研究与预测、太阳风暴和激波、小尺度磁流绳、木星磁层全球MHD模型、中层顶区和热层大气的扰动、电离层等离子体不均匀结构,以及太阳风能流调制热带气旋活动等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刘颍研究员获得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刘洋研究员,实验室4名骨干晋升为研究员/正研级高工。 最后,王赤介绍了实验室2019年的工作要点。
委员们对实验室2018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实验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国家重大探测任务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长期的特色和优势,在科研成果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委员们也对实验室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继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从国外引进年轻学术骨干的力度;加强探测-机理研究-模型等板块的有机结合,提升集成性、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加强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尝试组成太阳和空间届国内部门重点实验室的重点实验室联盟,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科的发展。2020年将迎来新一轮实验室的评估,委员们建议要早做准备,提前谋划,梳理重大成果,进一步突出特色和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力。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21项开放课题和实验室2019年度自主课题的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