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6日,2019年度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中科院空间中心中关村园区召开。会议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成虎院士主持,王水院士、陈�J院士、涂传诒院士、姚振兴院士、魏奉思院士、汪景�L院士、窦贤康院士等十五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科院前沿教育局重点实验室处侯宏飞处长、地球科学处段晓男主任参加了会议。空间中心科技处、实验室学术骨干列席了会议。
实验室主任王赤院士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2019年度的工作进展和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实验室和英国UCL的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牵头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完成方案阶段工作转入初样阶段。实验室积极牵头的子午工程二期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概算批复,正式开工建设。实验室研制的“张衡一号”磁场计获得高精度空间磁场探测数据,基于该数据集构建了国际地磁参考场候选模型。实验室2019年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SCI文章66篇,JGR/GRL论文再次突破20篇。在超级太阳风暴、日冕波动及相关激波传播、磁层X射线成像、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极区场向电子事件、中高层大气波动与潮涌,以及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王赤研究员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周斌高级工程师入选中科院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李晖研究员在青促会成员终期考核中评为优秀。段素平、高红、孙天然晋升为研究员。引进朱亚军研究员。李文亚副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实验室2019年的工作,在引领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委员们也对实验室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特别要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建制优势,构建自主创新的空间天气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以空间天气强国为目标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中心;组织力量和提出方案加快太阳、空间与大气的多圈层耦合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和核心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进一步梳理学科与任务,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突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坚持不忽悠的科学精神,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大家还建议考虑联合召开空间领域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以加强交流,促进合作。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20项开放课题和实验室2020年度自主课题的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