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空间中心刘颍研究员提交的项目《太阳风暴在日球空间的传播与演化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刘颍研究员为项目唯一完成人;作为5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提出所有研究工作思路,完成本项目的绝大部分工作,并撰写论文。
项目代表性成果一:超级太阳风暴形成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4481)
首次揭示超级太阳风暴形成机制,突破了传统观念。论文于2014年发表,被Nature、Science、NASA等予以专题学术报道,被NASA录制专题视频介绍。在国际社会也引起热烈反响,被国际主要媒体(CNN、福布斯、国外电视台等)广泛报道。迄今被SCI引用168次,被Google Scholar引用200次。根据Nature网站,在所有领域、相似发表年龄的20万篇论文中,该论文的影响力指标(metrics)排在第99.6个百分位。
项目代表性成果二:太阳风暴日地空间传播规律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0004-637X/769/1/45)
首次揭示太阳风暴在整个日地空间的传播规律,突破了对其传播演化的传统认识。论文于2013年发表,迄今被SCI引用110次,被Google Scholar引用136次。根据ApJ网站给出的信息,该论文被定义为“极高引用”论文(“extremely highly cited”),是同领域论文平均引用的26倍。
刘颍研究员简介:MIT博士(学业成绩全A),伯克利博士后、研究科学家,通过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全职回国。对太阳风暴传播演化及其空间天气效应作出系统性的原创成果,包括超级太阳风暴形成机制、三角测量法、太阳风暴行星际传播规律、太阳风暴结构动力学等,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和广泛引用,多次被Nature、NASA、AGU等权威学术期刊和机构选为亮点研究。发表论文120篇,被引用4000多次,H指数39。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1篇,平均每篇被引用50余次,引用在100次以上的第一作者论文有6篇。近年来,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被中组部从中择优纳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