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2021年度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窦贤康院士主持,穆穆院士、周成虎院士、王水院士、涂传诒院士、李崇银院士、姚振兴院士、汪景琇院士等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三处程惠红主任、中科院国重重组办潘韬副主任参加了会议。空间中心科技处、实验室学术骨干列席了会议。
实验室主任王赤院士从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进展等三个方面汇报了2021年度的工作进展和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方面,天气室和英国UCL的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牵头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2021完成初样整星鉴定级实验。实验室负责的科学应用系统和有效载荷总体完成了年度工作,磁强计(MAG)通过中欧联合交付验收评审,2021年8月集成至欧方负责的载荷舱。子午工程I期完成年度运行计划,2021年汇集各类科学数据文件194万个,覆盖48个监测参数,数据总量891GB。子午工程II期建设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DSRT)16单元小系统初见曙光,行星际闪烁监测仪(IPS)、中纬高频雷达、基于OPO放大技术的固体激光雷达系统均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实验室2021年到位经费再创历史新高,共发表学术论文93篇,其中包括Nature子刊2篇,JGR/GRL 21篇,ApJ 15篇。在嫦娥4号月背撞击物、微磁层研究,磁场重联区波动现象、太阳风扰动传播和数值模拟、SMILE数据反演方法、基于子午工程的电离层不规则体和中高层大气研究等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成长方面持续发力,参与的“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获得了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国家优青。实验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钱学森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王赤还介绍了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最新进展。实验室作为中科院十三个重组典型实验室之一,重组将围绕“两链一域”,即建立空间天气链锁变化过程“因果链”和探测-研究-应用服务创新“价值链”双链条,开拓太阳系空间天气新领域。跨部门、跨单位整合国台太阳活动院重和空间环境态势感知技术院重,形成中科院整建制优势,打造顶尖的国际空间天气中心。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实验室2021年的各项工作,认为取得了重要进展,令人振奋。特别肯定了实验室在国家重大任务方面发挥的骨干引领作用和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的重组方案。委员们也对实验室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对探索牵头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联合国内优势力量的体制机制,加强探测、基础研究与应用服务的有机联系,创新空间天气预报新理论和研究新范式,注重数据的规范性和大数据分析,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合作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24项开放课题和实验室2022年度自主课题的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