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09-05-06 作者:
分享到:

2009年5月5日,2009年度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中科院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实验室大楼召开。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水院士主持,刘振兴院士、涂传诒院士、李崇银院士、姚振兴院士、魏奉思院士等十二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实验室主管部门代表科技部基础司王静副处长、中科院综合局计划局科研基地处侯宏飞副处长、中科院高技局杨永峰副处长和中科院资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周少平处长参加了会议。

实验室主任王赤研究员首先通报了实验室在2009年1月顺利通过建设验收的喜讯,接着主要汇报了实验室2008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双星计划”按照年度计划完成了科学运行和数据中心的工作,并利用双星和Cluster探测数据继续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基于“双星计划”-Cluster的探测数据的基础上开展的“磁场重联触发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被列为Cluster卫星计划的重大成果;由刘振兴院士主持的基金委重大科研项目“地球空间暴多时空尺度物理过程”在基金委组成的结题验收中被评为“特优”。按要求按时完成了实验室所承担的“子午工程”的相应数据与通信系统、研究与预报系统和海南台站的建设任务。出色地完成了2008年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年度任务,并组织申请了40余项新的科研任务,基金申请项目数和获批准的项数(15项)均超过2007年度。魏奉思院士获得“十一五”重大项目支持,王赤研究员获得重点项目支持。实验室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上发表了利用 “旅行者二号”探测数据和数值模型研究太阳风边缘的终止激波特性的最新成果,实验室成员被接受和发表的论文约70篇,其中三分之二是SCI论文。18人次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发起和主持了4次国际学术报告研讨会或专题会。

随后,王赤研究员介绍了2009年实验室专项经费中自主课题的安排,以及开放课题的申请情况。实验室从2008年开始将开放课题的执行期从1年改为2年,所以今年没有结题的课题。2009年实验室共收到35项开放课题的申请,经学术委员会评议,批准了其中21项申请。

与会委员和领导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认为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对实验室进一步承担和推动国家重大空间科学任务、引领学科发展、科学规范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王水院士归纳总结了6点:(1)实验室的定位兼顾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主线是从太阳大气、行星际空间直到地球空间的物理过程和建模,方向符合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和国家的需求,希望通过开放课题或其它形式,加快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2)作为我国在空间领域的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影响在不断扩大,希望联合有关兄弟单位,推动学科发展;(3)谋划“十二五”期间的天基和地基的重大探测计划,争取更大的“亮点”成果;(4)加强学术委员会会议与年度学术会议的协调;(5)建议在开放课题中的增加设置支持强度较大的重点项目,加强国内优势单位的合作交流;(6)引起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都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最后,各主管领导对实验室在战略发展、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